中国专业分析与选择 #
在 中国本科志愿填报 中,我们阐明了专业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因而,本文主要讲解在确定学校的大致范围后,如何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及如何缩小选择范围。
方向和大类 #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等来对专业大类进行一个了解。比如工、理、文、经、管、法、教、农、医等,具体可以在下属,各包含了什麽专业、有什麽子类、其特点是什麽等等。比如下面是几个可以选择的相对可靠的信息源,如 wiki 可以在不同层级点入浏览,但部分词条不全;而国家标准则是最为正式的分类,但缺少进一步的解释。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兴趣、就业、赚钱等多个因素,对大方向进行筛选。尽管各来源等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但若没有更好的渠道,且我们只是做大方向的筛选的话,其准确率是可以接受的——自然,如果您有更准确的指导/资源会更好。在了解了整体方向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筛除自己不喜欢的方向。然后在大方向内寻找自己喜欢的类目。
专业 #
然后进行下一步,即对具体专业细节的筛选。
以计算机大类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许多不同的类别。按具体专业设施(而不是标准学科分类)来说,从软件工程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就是偏理论),再有的学校还可能提供更具体的专业,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然而,如此多的学科若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则需要更多的知识,而在这里,我们可能就要减少对搜索引擎上信息的依赖了。搜索引擎上提供的宽泛的信息只能帮助你(一定程度上)排除你绝对不喜欢的学科,但如果要继续查看自己志愿可以选择的内容,则往往需要结合自己的分数信息/目标院校。
培养计划 #
分数信息和目标院校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获得你所选择专业的具体细节。特别是对于最新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专业,因为其设立可能只是为了迎合热潮,学校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帮助你获得应有的教育。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和原理工/文法等有偏重的院校扩展招生范围/希望成为综合性大学的院校,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当然,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还是受限的,如前所述,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的选择。
那麽,为了对我们列入计划的学校专业进行更详细的了解,我们需要查阅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假设我们选择了一个名为 XYZ 的专业,我们同时有目标院校「A 大学」等,那麽我们可以登入 A 大学的官网-院系主页-培养计划找到相关文件。同时,如果其主页提供了搜索功能,甚至可能部分文件也被搜索引擎收录了。但请注意核实自己所查看的版本是否是最新版。
在找到《A 大学 XYZ 专业 培养计划》后,我们可以向下滑动,找到其课程设置,如选修课、必修课、通识课等。这些组成了该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如果对某些课程不熟悉,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维基百科或者找到教材查阅目录以了解其主要学习的内容。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校情况不同,因而对于相同专业名称可能会有不同的培养计划设置,因而建议每个学校+专业的搭配都要看一下。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个表格来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要注意的是,一些学校还可能进行大类招生,然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着名的「计算机大类变成土木工程」的经历,就来自使用这种方法的大学。因而,如果您报考了大类招生的专业,也需要注意分流的子专业情况。比如,其中可能会存在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我们也需要考虑如果自己无法进入热门专业,是否能够接受冷门专业。